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就讀電算系呢?其實在民國60年那個時候,大家對「電子計算機」的印象就只是一個「計算機」,對電腦一點概念都沒有,所以當初是迷迷糊糊地填了「電算系」,然後一路一直往上唸,跟著老師和父母的期望去走;在我們那個年代,大家對於電腦的未來會如何,真的完全不知道,所謂的手機、PDA、網際網路等等,都完全沒有概念。

  當初從東吳畢業,我選擇了直接考研究所,在大四準備了之後,1978年就考上了清華應用數學研究所的計算機組,隔年清華才成立了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,那時候私立學校要考上研究所是很不容易的,我們班就有五個人考上了!那個時候我在唸碩士班的時候,班上一共也才八個人而已,不像現在招生人數動輒七、八十個人那麼多。那時因為東吳在初期師資比較缺乏,沒有專任老師,都是從別的學校來支援的兼任老師,所以在唸研究所的時候就在東吳幫忙兼課了。

 

  唸完研究所後就去當兵了,1980年當完兵後,就進了資策會工作,當時在資策會工作,許多人都認為不繼續念博士學位,沒有辦法繼續往下做,但我當時因為一些家庭因素,不太希望出國,剛好清華大學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又成立了博士班第一屆,所以我就在清華讀了博士;在博士班唸得很順利,三年後便寫完四篇論文,畢業後又回到資策會工作。但我總認為念計算機科技的,應該出國去拓展視野,剛好在1989年,教育部有舉辦公費留學考試,我就考取了公費留學,到柏克萊大學做了一年博士後研究,而在柏克萊大學唸書的第二個學期,便有教授找我教軟體工程方面的課程,於是便在柏克萊大學教了一個學期的書。剛唸完碩士班,準備就業時,由於當年資訊人才比較少,所以要當老師或是想到研究機構,例如資策會、中研院…等,想去哪裡工作都很容易;而當初會進資策會,是因為指導教授認為資策會不錯,所以我就到資策會上班了。在資策會工作一段時間後,便去唸了博士學位,三年後畢業了,資策會覺得我表現不錯,於是又回去資策會繼續工作;工作一段時間後,又到美國柏克萊大學做了一年研究再回到資策會,大家都認為我表現不錯,於是直接就接了處長的工作。至於兼課的部份,大部分都是幫忙的性質,碩士班的時候便在東吳幫忙,兼了六年的課,碩士班畢業後就開始有在清華兼課,陸陸續續教到現在也教了十幾年,博士班畢業後,清華大學就給了我副教授的聘書;而東吳大學也是,當年郭瑞嵩主任說我博士學位拿到了,應該回到母校教書,於是我就回去幫忙了!我當教授,評價一直都是不錯的,我也在懷疑是不是我比較容易放水,後來發現沒有,其實我也是很犀利的,曾經有一年在東吳,資料結構課程抓到八個人抄襲作業,於是八個人抄,原本成績80分就除以8,每個人拿10分!

  大約在七八年前,在資策會,我是待在產品開發處,後來叫做產品事業群,這個處是希望台灣也可以多一些像微軟、甲骨文等開發軟體的公司,然而在資策會工作必須一直配合政府政策,政府覺得我們這個單位一直待在財團法人,跟一般廠商不同,會產生一些問題,於是就將我們這個單位轉投資(spin-off),類似民營化,變成一個獨立的公司。公司剛成立的時候,其實什麼也都不懂,因此就請了一些法務、財務及業務的顧問,另外,也向「華碩」公司毛遂自薦,希望兩間公司合作,當時很多廠商都希望跟華碩合作,而我們卻能脫穎而出,得到了合作機會。其實從唸大學開始一直到現在當總經理,我只是一直跟著資訊應用時代的波瀾推著跑,那感覺就像沖浪板一樣,那些海浪就將你一直往前沖,感覺你好像在沖浪一樣,但其實就真的只是海浪在推著你跑,讓你不停的往前。

  
  從唸大學、研究所、博士班到進資策會,甚至到最後弄公司,我幾乎都是第一屆的,就是前無古人,這是有好處也有壞處的,最大的好處就是,所有的事情都是無限,對於未來想怎麼走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而壞處是對於新的事情,總會缺乏安全感,而我一直都不是跟著別人腳步走,做的都是創新的方向,也習慣了。

  唸資訊出來的,一開始一定會接觸到CODING的工作的,但是,在我們那個時代,雖然是工程師,但是沒有單純只做的CODING的,我們不只是一個螺絲釘,所有的事情、要溝通什麼的,都必須要自己來;因為我們是剛開始的,如果你就只是寫程式,而不照顧其他零零總總的細節,程式也不會WORK的,你必須要架構好所有的細節,如此整個程式才會比較好、和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才必較完整,這和整個人的邏輯是一體的。從CODING、DESIGN、ANALYSIS,你都必須要好好架構好,如果你光想的只是CODING,那你的工作生命大約只有5到10年,因為一直不停會有後來的人進入職場,如果你專注的只是那一點點地方那是一定不夠的,因為後來加入的人,學的知識一定比較新,對新東西的熟悉度也比較高,很快的,你就會淹沒在新來的人員中。

 

  在東吳這個多元化的學校,有三種東西是一定要學的,一方面是電腦、一方面是數學、一方面是管理,因為你的未來要走學術、商業或是其他的有時候並不是你自己能夠控制的,因此多修一點不同類型的課對妳們來說是好的,例如到了大三以後,課比較空一點,你可以到德文、日文系去修一些關於語文的,或是到國貿系修一些關於商場管理方面的知識等等;現在的我,時常感激當初東吳要我修158個學分,我們曾經修過的會計、經濟、統計甚至是市場學等等,到現在都是非常有幫助的。

  我的大學是商學士、碩士是理學碩士、PHD是哲學博士,這些東西到現在做什麼事都用的上的。很多資訊科技出來,遇到會計就瘋了,但是現在的系統幾乎都跟錢有關,經濟更是,因為經濟跟數學是一起的!尤其現在的資訊技術,你會的別人也會,說做網頁好了,搞不好別人的美工好做的比你更”ㄅㄧㄤˋ”;而別人中文系、音樂系等等都還有中文、音樂方面的專長,因此你除了資訊本科系的軟體工程、COMPILER、OS、資料結構、ALGOROTHM等專業的科目要強之外,多去修一些別的課程,來充實自己是很重要的。

 

  在大學畢業後,妳們的選擇一定是兩個方向,一個是就業另一個就是唸書深造。若要就業,態度是非常重要的,你必須要讓自己讓人感覺是朝氣蓬勃、很想做事情的,然而,光有衝勁還不夠,你還要讓人感覺你是有思考的,講話是有條不紊的,做事情不是光向前衝,要有邏輯上的思考的,如此,你就容易成功。若是要深造的,就一口氣把書唸完,而拿學位方面,因為你的學位和你未來的工作不一定會有關聯的,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越短的時間拿到越好。  

  在大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籃球,在我大三的時候,電算系跟其他的系比起來,是一個很小的系,而我們竟然打進了學校的前四強,還打敗了學校的種子隊,進了決賽;我對籃球是非常喜愛的,以前某屆還曾經辦過「龍龍盃籃球賽」,就是由我出一點點錢買點舒跑和小獎品,讓系上辦一個籃球比賽的活動。

(電子報小組與劉學長的合照)

 

 

  還有一件就是以前系上沒有任何一位專任的教授,都是兼任的,而當時有一個龍瓊助教,大家所有有問題幾乎都是問他;我們大四的時候,系上一位專任的教授都沒有,但我們都非常的用功,因此常常有許多問題,沒有教授問,就都去問龍助教,雖然助教也不見得懂,但他一定會很認真的去研究同學問的問題,他是非常專注於他擔任助教的這個工作上的。而當時班上同學也非常的團結,每次期中、期末考前,班上同學會約好全部到一間教室裡面,比較厲害的同學就上台把所有的習題全部都解過一遍,不懂的就抄下來,那不是作弊,是真的就算硬背也把它背出來的,所以我們有很多科目都是ALL PASS的。

  這次很感激能夠訪問到劉龍龍學長,對於學長輕切的態度以及詳細的回答問題,讓我們覺淂既窩心又受益良多。

訪問:王聖閔、陳俊宇

  、張筑鈞、魏湘芸

撰文:張筑鈞

總編:魏湘芸

潤稿:劉龍龍